除了诗文天团,还是书法天团——《清平乐》中的书法家
发布时间:2020-05-09 15:48:17 发布者:画家夏明亮个人网站 文章来源:网络
《清平乐》剧照
文/松籽
《清平乐》热播之后,宋仁宗的一众大臣以“全文背诵天团”迅速走红,他们的诗文名垂千古,那么他们的书法是啥样的呢?
善长飞白宋仁宗
史料中记载宋仁宗本人亦工书法,善飞白书。
官家善飞白书在剧中有详细刻画,并且还给皇后在线教(恋)学(爱)。
是这个道理没错,写得咋样呢?且看:
全篇都是飞白?这样不会眼花吗?
飞白书是一种书写方法非常特殊的字体,可以理解成“草篆”。相传汉末的文坛领袖大牛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
蔡邕用一种特殊的毛笔写出的字燥润相宜,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故称飞白书。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卷尾有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的题跋
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大篆。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永字八法”。若要理解、领悟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本来是同源,至今使用的笔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不懂书法是画不好国画的。
飞白书出现以后,一度非常流行,风靡一时。当年,汉魏宫殿题字,往往字大径丈,书写时毛笔要含墨较少、下笔较轻,故曾广泛采用这种飞白书。
飞白书曾在书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并未取得篆隶楷草等书体的同等地位,一些皇帝把它当作一种消遣的游戏。“飞白”自宋以后,渐渐式徽。
不少人认为"飞白书"更像是美术字,而并非是书法作品。
因为飞白书要求“丝丝露白”,若每笔都这样,不免过枯涩和单调。清朝对王铎、傅山、徐文长那种墨气淋漓的书法比较推崇。必然会排斥飞白书。
魏晋以后的书法家很少写飞白书体,只是在书法中借鉴了它的飞白笔法。比如陆机的《平复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怀素的《自叙帖》都运用了大量的飞白,墨色由湿而枯,由实而虚,呈现明显的节奏感。
明代的徐渭、近代的齐白石和林散之都非常擅长”飞白“,放收自如、 虚实相生。在笔法的力度把控方面,飞白是笔法“疾涩”的表现。
以下是林散之的草书:
林散之的长项是墨色变化--万岁枯藤!整幅作品中很多飞白,记得学草书时,老师提到他笔下更多的是「干裂秋风」,纸上「润含春雨」还不够,不过这是他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追求。
对比林散之,就可以看出剧中书法的问题。宋仁宗虽然不像宋徽宗那样琴棋书画精通,但也不至于这么弱:用墨没有浓淡变化,粗细一致,没有提按,横冲直撞,就像机器人写得一样,还敢给特写呢。
虽然仁宗没有法帖留存于世,但从他存世的石刻临兰亭序,还是能窥见其墨迹特色:还是温文尔雅,规规矩矩的,字如其人哈。
宋仁宗赵祯临兰亭序(局部)
再来看看剧中仁宗的书房:少年版宋仁宗的书房里出现了一件草书之圣张芝的《冠军帖》,从原文中间拦腰截了一段。
张芝的字勢奇崛,神采飞扬,不论是“洒脱”还是“淋漓酣暢”这样的字眼,好像生来就跟宋仁宗搭不上边,一生克己律己,他的字里行间“规矩”得让人心疼。
剧中在书房挂草书的行为,不如解释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合理。
张芝的《冠军帖》
欧阳修
欧阳修倒是赞赏仁宗的书法笔墨精妙,“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欧阳修的背书管用吗?
欧阳修一生中最不自信的就是写字了。
他说,“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
欧阳修早期并未在临池上下过大功夫(毕竟是因为写艳词丢了状元的人),朋友评价他“永叔书法最弱笔,浓磨墨以借其力。”写字没力气是吧,就用浓墨,也不怕笔太滞走不动。
他在书法上的功绩,主要是在理论方面,编撰有《集古录》。
欧阳修 《灼艾帖》
《灼艾帖》欧阳修早期墨迹,被诟病为“弱笔”。
晚辈黄庭坚评价是写得不算好,晚年有进步。
晚年欧阳修疯狂练习书法。他有个学习计划,单号练草书,双号练真书。 “自此之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
蔡襄
蔡襄虽没有留下全文背诵的文章,但是书法成就上超越了现在出场的天团其他成员,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是也。
要说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主要是以嘴炮的方式进行,那么蔡襄可算是一个实践者。蔡襄临池非常勤奋,遍学各种书体。从他传世的帖子中可见得颜真卿、虞世南都是他学书的范本,从唐人又上溯到晋人。
跟他常常一起在清风楼吃酒的老友欧阳修评价他“言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
晚辈苏轼评价他“独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澄心堂纸帖》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再来幅接地气的:
蔡襄 《脚气帖》
蔡襄 《脚气帖》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还有味道。
曾巩一字千金
2016年5月,嘉德春拍中最受瞩目的拍品是曾巩的《局事帖》,最终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以2.07亿元的成交价收入囊中。《局事帖》以1.3亿元起拍,1.8亿元落槌,最终以2.07亿元成交,共124字。
这位曾巩就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那位。《局事帖》是他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写《局事帖》的时候曾巩已经是一个白发老人了,却还漂泊在外。曾巩很是苦闷,12年没有回京,很想叶落归根。
曾巩 《局事帖》
《局事帖》累经名家递藏,历尽劫难而保存完好,它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的传世墨迹,可谓千年遗珍。
从《局事帖》书风特点可以看出取法颜真卿《多宝塔》。书风面貌与蔡襄相近。以“实”字为例,颜真卿、蔡襄所书与《局事帖》比对着看,曾书明显带有颜真卿楷书“横细竖粗,方折多于圆转,结构左倾右扬,外形高长“的特点。北宋时期书法人才济济,曾巩书法有相当的造诣,不过书名被文学成就所掩。
曾巩《局事帖》
蔡襄《澄心堂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据《宋史·列传》记载中说,“蔡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其书法的影响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曾巩比蔡襄小七岁且同朝为官,平日里应该有很多机会看到蔡襄的字,加上皇帝喜欢,大臣们相必更是争相模仿。所以《局事帖》与蔡襄书风相近,也是自然。观《局事帖》笔画连带自然,笔方势圆,虚实相应。虽水平不及蔡襄,也相差不远。
富弼走后门的证据
富弼曾为宰相,范仲淹称赞他是“王佐之才”。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但他传世的书法作品仅有两件,这封短信是其中之一。
第三句是这封信的重点。这句话说“我就经常教导儿子来拜见你,还望你在百忙之中一一指教。这对我就很幸运了,对我儿子更是幸运了。就是请同僚帮忙的意思,毕竟自己已经不在位了,只能把儿子相托于同僚。
再看最后一句。“此亦乞,丙去。弼,再上。”这里的“丙去”,是烧掉的意思。这就是嘱咐的意思了:“这信还乞求你,烧了。
看来富弼做事很是谨慎,另外被人知道也怕丢人,有损他名望。
不过收到此信的同僚,没有听从他的嘱咐把信烧掉,结果这封信的正文当成书法流传下去。我们也知道了一代名相也走后门,证据确凿。
这封只有44个字的书信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拍出462万元的高价。
最后压轴赵孟頫
片头题字,集自赵孟頫的书法。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也算是宋仁宗赵祯的后裔。赵孟頫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神仙人物”,遒媚秀逸、风神俊美,影响此后数百年书法风尚。
“清”字集自赵孟頫行书《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平”字集自赵孟頫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上海博物馆藏。
注:本文为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版权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